广东二师学子“三下乡”:点亮儒洞镇的红绿发展新篇

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初心如一”乡村振兴实践团于7月深入阳西儒洞镇,围绕红色文化传承、绿色产业调研、生态教育普及和数字化赋能乡村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追溯红色记忆,传承“边海红旗”精神

实践团走进边海红色展馆,探寻“边海红旗”精神的历史脉络。展馆讲解员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边海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拦河筑坝、围海造田的故事,毛泽东同志曾赞誉这里为“模范支部”。实践团成员通过拍摄展馆实景、采集并整理展馆内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与实物展品信息等方式,对资料进行分类标注、高清扫描与信息关联,利用数字技术让红色故事突破时空限制,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图为成员正在采集展馆数据

调研绿色产业,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在绿色产业调研方面,实践团深入渔场和稻田。在沿海渔场,养殖户分享了海水养殖的秘诀,包括天然饲料喂养、根据水温调控增氧机时长以及台风前的防护措施等生态养殖智慧,部分养殖户还采用混养模式和自加工饲料控制成本。在丝苗米种植区,农户介绍了当地土质优势,以及种植过程中的辛劳。然而,优质丝苗米面临销售渠道有限、溢价能力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实践团搭建农产品线上展销平台,融合儒洞镇红色文旅资源,推出 “红色 + 绿色” 特色销售模式,助力丝苗米提升品牌价值。

图为成员走访当地村民了解丝苗米种植情况

开展生态课堂,播撒环保种子

实践团在儒洞镇综合文化馆开展了 4 节生态课程。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孩子们在听完栖息地保护知识后,动手制作鸟巢箱、喂食器等,变废为宝设计简易过滤器,构思遮光挡板与隔音装置,还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昆虫旅馆”、“雨水收集器”,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课堂上,孩子们积极提问,互动氛围热烈,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生态保护的种子。

图为手工展示环节学生讲解自己的作品

数字赋能乡村,描绘共富新图景

技术研发组成员构建了“红绿资源数字地图”网站,红色板块涵盖VR导览展馆、抗灾故事问答互动等功能;绿色板块链接农产品购买页面。未来,游客能线上听“AI讲解”讲述历史,农户也能一键上架产品。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进行线上展馆搭建

此次 “三下乡” 实践活动,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一线绽放光彩,为乡村生态产业推广与红色文化传播贡献更多力量,以技术为笔,绘就儒洞镇的共富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