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艺术学院“艺心筑梦,卫爱发声”三下乡乡村振兴促进团带着对乡土文化的关切,踏上了重庆市忠县石宝镇这片依江而兴的土地,以脚步丈量历史,用镜头记录传承,在实地调研中探寻石宝镇的“文化密码”。
当日上午,团队首站来到石宝镇码头。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盐马古道节点,这里曾是“舟楫往来,商贾云集”的枢纽。
“以前这里每天有上百艘木船停靠,盐巴、茶叶、山货顺着长江运往各地。”随行的当地村民指着江对岸的山崖介绍,石宝镇的名字,就因江边一块形似宝物的巨石得名,‘石’是根基,‘宝’是烟火。
团队有幸邀请到了当地民间文化传承人黎鄧为团队成员们对石宝镇传统文化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据黎老介绍,石宝寨古建筑群于明万历年间始建,南临长江航道,西北侧有后溪河和尖山子,东北与新石宝镇相望。石宝寨四面环水,在巨型围堤环绕下,石宝寨成为长江一处大型江中“盆景”,享有长江“小蓬莱”美称。在中国仅存的几座高层木结构建筑中,石宝寨寨楼是唯一的、最高的和层数最多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被誉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
石宝镇有美景,更有美食。
唐代诗人白居易年轻时曾避乱江南,对底层人民的生活和疾苦有较多接触和了解。白居易曾官至翰林学士等职,因上书议政,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调忠州当刺史。立夏后的一天,白居易偕好友肖处士到石宝巡访民情。在石宝街上察看一番后,方进玉印寺拜见玉印长老。玉印长老吩咐厨子,办点可口菜肴招待贵客。僧厨释保师傅打听到白大人喜欢吃忠州的蒸肉和炸豆腐,但出家人吃素,何况当天不逢场,买不到猪肉,怎么办呢?想了半天,释保想出一个妙法,用豆腐代替猪肉。他把豆腐用香油炸透,再用糖汁味水煮软和上调料,裹上扣肉面粉,装入香油碗内,置大火上蒸熟,既有油炸豆腐的香味,又有蒸肉的美味,两菜合一菜,新奇又鲜美。
午餐席上,满满一桌素菜,最受欢迎的就是那道新菜。当问知此菜是释保别出心裁烹制而成,白居易为此菜命名“释保蒸豆腐”。这道菜从玉印寺传到石宝民间,再传遍忠州城乡各地,由于人名与地名同音,后来就叫“石宝蒸豆腐”。
石宝镇的魂在石宝寨,十二层木楼依山而立,吊脚楼临江而建,山水间藏着千年智慧。美食里尽是乡愁:蒸豆腐嫩滑带辣,忠橙口感清甜,腐乳鸡皮脆肉滑,都是日子的滋味。
与黎老离别时,江风掠过他的身影,远处的长江依旧东流,而石宝镇的故事,正等着更多人来倾听、来续写。
此次调研不仅是文化寻根,更是艺术学院“艺心筑梦”实践品牌的深化。团队成员们将从不同角度切入,将成员们收集的口述史、老照片、旧物件等,作为学院“乡村振兴文化”的珍贵素材。
“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振兴,更是文化振兴。”团队指导老师表示,“石宝镇的文化像一颗珍珠,需要我们用艺术的丝线串起来,让更多人看见它的光泽。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艺术赋能,让石宝镇的‘老故事’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名片’。”
(作者: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艺心筑梦,卫爱发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