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傍晚,暮色为香樟苑南区北门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厦门医学院“畲乡医韵健康行,厦医筑梦民族亲”实践队的身影穿梭其间,一场满载温情的公益义诊宣教活动在此徐徐展开。这群身着白大褂的年轻医学生,以专业为笔、以爱心为墨,在基层健康的画卷上勾勒出动人的轨迹。
图为实践队开展义诊场景。詹慧供图
义诊现场如同一座流动的健康驿站,热闹中透着井然。实践队员们化身多面手,将医学素养化作细致服务:血压测量区的队员屏息观察仪表跳动的数值,笔尖在记录表上轻快游走,对血压异常的居民细细叮嘱“少盐多菜,晨起慢走”,话语如春雨般浸润人心;推拿体验区里,指腹与穴位的精准对接化解着肩颈的僵硬,一位常年劳作的阿姨舒展眉头笑道“像卸下了十斤担子”,这样的反馈是对技法最好的加冕。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居民测量血压场景。黄晨菲供图
傅丰文老师坐镇的健康咨询台前,始终围着前来求助的居民。他时而俯身查看居民带来的病历单,时而抬手比划着骨骼走向,将“三高防治”“节气养生”等知识融入家常对话。当得知独居老人王奶奶不懂用药剂量,他特意在药盒上用大字标注“早一粒晚半粒”,末了还添上一句“下周我们还来,您有不舒服随时找”。这份超越诊疗本身的关怀,让白大褂的温度直抵人心。
图为傅丰文老师为居民讲解病例场景。黄晨菲供图
健康宣教区的队员们则成了“知识摆渡人”。他们将印刷精美的科普手册递到居民手中,手册上“糖尿病饮食金字塔”“颈椎养护三字经”等漫画设计格外吸睛。临床医学专业的林同学指着展板上的膳食图谱讲解:“就像畲乡老话说的‘药补不如食补’,咱们一日三餐里藏着最好的养生经。”生动的表达让专业知识褪去晦涩,化作居民能听懂、用得上的生活智慧。
图为实践队队员分发健康科普手册场景。黄晨菲供图
这场持续90分钟的义诊,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医学教育的初心。队员们在为居民量血压时,突然读懂课堂上“生命体征监测是医患沟通第一句”的深意;在推拿时体会到“手法轻重里藏着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在傅老师俯身写标注的瞬间,明白了“医者仁心从来不是抽象概念”。正如护理学专业的张同学在日记中所写:“当阿姨握着我的手说‘你们来了真好’,我忽然懂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要在基层的土壤里才能扎根结果。”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居民推拿场景。黄晨菲供图
暮色渐浓时,实践队收拾器材准备离开,几位居民仍追着问“下次什么时候来”。队员们挥手承诺“很快再见”,身影消失在路灯拉长的光影里。这场义诊或许只是短暂的相遇,但埋下的健康种子已悄然发芽——它不仅为香樟苑的居民送去了即时的诊疗服务,更播撒下“主动健康”的理念,让医学的光芒穿透城市肌理,照亮基层每一个需要关怀的角落。
未来,厦门医学院的“三下乡”实践将继续循着这样的轨迹前行。这群年轻的医学生终将明白,真正的医学温度,不在实验室的精密仪器里,而在田间地头的问诊中,在寻常百姓的笑容里,在一代代医者用脚步丈量的健康之路上。
供稿人:蒋裕冰、邹慧燕、李怡静、许瑛琪、陈浚鑫、钟雨岑、林烨鑫、李寒煊、黄晨菲、柯琳欣、詹慧、阮诗涵、彭宇悦、黄思媛